鋒芒臂露 聚焦文房四寶以外的又一寶
臂擱,曾經(jīng)是古代文房中一件極具欣賞價值的文案用具,可如今很多人卻不知道它為何物,有什么用途。隨著近年來拍賣市場的持續(xù)升溫,臂擱逐漸浮出水面,并成為拍場上你追我逐
的對象。對于臂擱的前世今生和收藏價值,我們采訪了北京鴻騫鑒定中心瓷雜專家李國良先生。
臂擱書房的奢侈品
臂擱的稱謂是從古代的藏書之所——“秘閣”轉化而來。在古代,“秘閣”指的是內(nèi)府的一個圖書檔案機構,漢代以后都由秘書監(jiān)掌管。“秘閣”一名后來又成為尚書省的別稱,尚書省在漢魏時是皇帝的秘書機關。大概在紙張發(fā)明以前皇家所藏的圖書秘笈大都只是一些刻寫有文字的竹木片,而這種藏在秘閣中的竹木片后來也被代稱為“秘閣”。故明代時用來枕臂的臂擱也沿用了“秘閣”一名。
臂擱的出現(xiàn)與古人的書寫用具和書寫方式有密切關系。過去,人們用的是毛筆,書寫格式自右向左,稍不留意衣袖就會沾到字跡。于是,聰明的明代文人們發(fā)明了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案用具——臂擱。除了能夠防止墨跡沾在衣袖上外,墊著臂擱書寫的時候,也會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,特別是抄寫小字體時。據(jù)聞,古代大考——科舉考試時,為防舞弊,都是由相關人員謄寫考生試卷,十幾份試卷抄寫下來手臂累得不行,而有了臂擱的幫助就輕松多了。因此,臂擱也稱腕枕。另外,文人墨客們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揮毫潑墨時,將臂擱枕于臂下,一來可防止臂上汗水洇紙,二來由于竹子性涼,有祛暑功效,可得一時清爽,因而也有人管竹臂擱叫“竹夫人”。當然,長短與鎮(zhèn)紙相近的臂擱,也可充當鎮(zhèn)紙,壓在上面,防止紙輕易被風掀起。
其實,臂擱只是眾多文房用品中的一員,文人書房里的玩意兒很多,如水呈、鎮(zhèn)紙、筆架、墨床、硯滴、印盒、印章、香爐、筆筒等都屬于案頭文房用品。臂擱不是文房中的必需品,而是奢侈品。不一定每位文人都備有臂擱,筆墨紙硯是書房必備用具,而臂擱可有可無,只有那些有情趣的、有經(jīng)濟能力的人才會使用、收藏它,臂擱在文房用品中屬于錦上添花的東西,所以說臂擱是書房里的奢侈品。
隨著收藏品市場的逐年升溫,近年來文房用品也開始大受收藏者的青睞,臂擱的行情也是穩(wěn)中有升。2002年,北京翰海拍賣了一件清代象牙“竹林七賢”臂擱,成交價19萬元;2004年,一件清雍正仿哥窯釉臂擱以40.7萬元成交;2005年,一件清淺刻竹紋臂擱以40.7萬元成交,而今年,張希黃的竹臂擱拍出了165萬元的高價。
臂擱收藏講究名家
張希黃,明代著名竹雕大師,首創(chuàng)了“留青”雕刻技法,工藝絕倫。據(jù)了解,他的傳世真跡作品不會超過二十件,上海博物館收藏最豐,共有六件,北京首都博物館一件,余者流散在海外博物館及私人收藏。目前已知的留青臂擱僅三件,一件是藏于上海博物館的“山窗竹影”竹臂擱,另一件是藏于臺北鴻禧博物館的“黃鶴書屋”竹臂擱,還有就是嘉德這件以165萬元成交的“野渡橫舟”臂擱。
臂擱的材質(zhì)很多,有竹子、黃楊木、紫檀、紫砂、紅木、象牙等材料,其中以竹雕的最為常見。竹臂擱一般都是用一節(jié)竹子剖開制成,長度一般不會超過一尺,寬度大約為七八厘米。
從材質(zhì)上說,象牙的肯定比竹雕的值錢,但如果是名家雕刻的竹臂擱,價值就會不菲。明清兩代的竹刻工藝發(fā)展極盛,有幾位代表人物的作品值得關注:如以朱氏祖孫三人朱松鄰、朱小松、朱三松為代表的嘉定派竹刻,清代很多竹雕都沿用了這種技法;以濮仲謙為代表的金陵派,他刻的《滾馬圖》,那可以說是國寶,一個胡人牽著一匹馬,那馬在地上打滾,要起來卻還沒有起來的樣子,神態(tài)動人,仿佛照相機一般,攫取了瞬間的精彩;明末“留青”圣手張希黃所刻臂擱,浮凸有致;清道光年間的名家周子巖,他師從王原祁、王等書畫大師學過繪畫,本身就有這方面的功底,所以在臂擱等竹刻方面頗有建樹。藝術大師不是工匠,他在雕刻和制作工程中,加入了自己的創(chuàng)意?v觀拍場,但凡由歷代名家雕刻的臂擱,總是價超同輩,這也成了評判竹雕臂擱價值的一大標準。
判斷一件臂擱作品的藝術價值,主要看它是不是栩栩如生,即便是“梅蘭竹菊”這么一個簡單的題材,每位名家的感受也是不同的。比如,對于畫家而言,誰都能畫兩筆“梅蘭竹菊”,但是像鄭板橋畫得那么好的不就一位嗎?對于以刀代筆的竹刻大師們也是一樣,都是“梅蘭竹菊”,表現(xiàn)的力度、心中的情懷、雕刻的技藝都有可能造就不一樣的作品。
臂擱行情10年漲10倍
“我在潘家園花1600元買過一個竹雕臂擱,上面刻著一朵荷花和一只蜻蜓,背面有字,當時買的時候天色已晚,黑燈瞎火中以為是清朝的,也沒仔細看就掏了錢,回到家拿到燈下仔細觀瞧,一眼就看出不對來了,再離近一聞,一股皮鞋油味兒。后來我才知道,這件東西用的是四川的老竹子仿的。三峽工程動工前,搬遷了許多人家,當?shù)厝司偷厝〔模枚喾孔佣际怯弥褡咏ǖ,砍下來哪個都是老筆筒、老臂擱,那段時間北京來了一大批那樣的東西!币晃徊丶抑v述了他的打眼經(jīng)歷。
臂擱收藏自古有之,我們都知道乾隆皇帝本人就是個大收藏家,陶瓷、書畫、玉器都是他“涉獵”的范圍,包括一些文房用品,我們現(xiàn)在在故宮里看到的一些東西,就是他老人家的藏品。
對于初入門者,應該對臂擱產(chǎn)生的歷史有一定了解,對作品真?zhèn)蔚蔫b別要有個基本的認識,現(xiàn)在喜歡臂擱但不懂的人很多,這時就可以“借眼”,請教專家。另外就是結合自己的經(jīng)濟實力,可以先從民國一些有名頭的雕刻家的作品開始收藏。民國時期的臂擱大約在1~3萬元價位;清代中期一般的也得十幾萬,如果是大家的,比如周子巖的,那都得幾十萬,甚至更高;明代大家的作品,比如張希黃,估價都得在80~100萬元左右。藏家在買東西時,還要警惕那些滿嘴故事的賣家,什么祖?zhèn)鞯,哪兒挖出來的,編得越傳奇越可能有問題,買塊豆腐,壞的,也就上當8毛錢,買個“不對”的臂擱,可能損失上萬元。
“1995年有拍賣公司以后,拍過一件竹雕臂擱,當時拍了5萬元,很驚人,好多人不理解,一個竹片值那么多錢?前幾年又拿出來拍,我記得拍了50多萬元!崩顕蓟貞浀。竹刻臂擱稀少,這與它的保存不易有關。南方的竹子拿到北方來容易開裂,還有就是人為破壞,在使用過程中磕了、掉地上了等,都會造成這件文房用品的徹底毀損。一件距今400多年的明代臂擱保存至今,是相當不容易的。所以專家斷言:臂擱未來還得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