硯臺收藏風聲水起
與文人墨客息息相關的文房四寶,隨著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風起云涌,正逐漸從幕后走到前臺,其身影開始出現(xiàn)在各大拍賣會現(xiàn)場。著名的西泠印社拍賣公司甚至為其下月開槌的2007春拍專門設計了一場名硯專場,這也是海內外藝術品拍賣史上的首個硯臺專場。昨天,這批名硯拍品在上海希爾頓大酒店舉辦的預展會上一亮相,即刻引來了人們驚艷的目光,讓人感覺到拍賣市場對文房四寶的關注熱度。
硯臺從幕后到臺前
在文房四寶中,硯臺可謂是凝聚文人情愫最多的文玩。沒有一位書畫家可以不在硯上濡毫而繪出傳世杰作,古老的硯臺見證了數(shù)千年文明傳承,一部硯史記載的正是華夏文化的輝煌。硯臺的文化含量和經濟價值都不言而喻。但放眼海內外藝術品拍賣史,迄今為止,還沒有誰為硯臺做過一場專門的拍賣。
本次亮相西泠春拍的118方各式硯臺都是歷代大家、名家曾經使用或收藏過的。如吳昌碩、鐵保、翁大年銘端溪合同硯,"長生無極"漢瓦硯、九龍祥云規(guī)矩端硯、伊秉緩等銘大西洞端硯以及吳湖帆、潘靜淑銘大西洞端硯等,可謂件件有來歷,方方有故事。以吳湖帆、潘靜淑銘大西洞端硯為例,此為吳湖帆、潘靜淑夫婦當年用硯。吳潘夫婦相敬如賓、恩愛有加,在當年海上畫壇是出了名的,但是兩人合銘的硯臺(包括其他文房用品)還是第一次看見。硯銘刻于1939年春天,3個月后,潘靜淑因患闌尾炎延誤診治而病故,這方硯臺及其銘文成了吳潘夫婦恩愛一生的永遠見證。
市場行情逐年看漲
由于硯臺與名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,因此盡管這幾年在拍賣市場上還未形成熱點,其行情卻是逐年看漲。2001年上海拍賣的一件唐云先生新刻書畫的"宋老坑端硯"成交價是8萬元;中國嘉德一件清初端石"井田硯"以12萬元被買走;2002年中國嘉德以5萬元的價格拍掉一方清康熙菠蘿紋硯;一方"紀曉嵐銘"清端石日月長方硯的市場估價達7萬至10萬元。今年1月在北京翰海舉行的一次拍賣會上,一方清康熙時期的綠端石夔龍紋硯估價為40萬至60萬元,結果被買家以176萬元拍走。
據(jù)悉,此次推出的118方名硯估價都在20萬元左右。有專家分析,硯臺是藝術品投資中的"新面孔",升值潛力值得看好。
收藏投資有訣竅
一般人都把中國的"四大名硯"作為收藏的重點對象。這四大名硯分別是:唐代時出產于廣東肇慶的端硯,晚唐時出產自安徽婺源的歙硯,東晉時產自山西絳州的澄泥硯,宋代時出產于甘肅臨潭的洮河硯。此外,來自松花江的玉石硯、山東淄博的紅絲硯等也是收藏投資人追捧的對象。
硯臺收藏,行家提供了要訣:一看硯臺的材質、工藝、品相、銘文等。二是用手撫摩硯臺,感覺是否滑潤細膩;瑵櫿撸|好,粗糙者,石質就差。還可以把硯臺上的墨痕洗掉,還其本來面目,這樣更容易看清硯臺是否損傷或修理過的痕跡。此外就是掂一下硯臺的分量,同樣大小的歙硯重者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