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郵要服務“兩個面向”
面向市場、面向大眾是當前郵政體制改革中,集郵工作必須面對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,也是今后集郵工作中應一直放在首位的問題。
集郵的市場在哪里?郵市、收藏市場、文化市場,還是所有可以產生集郵購買需求的地方?其實答案不言自喻。只是長期無序的集郵炒作誤導了集郵對市場的拓展和創(chuàng)新。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,集郵市場充斥著炒作,大量印發(fā)的郵票源源不斷地涌向并不寬廣且沒有終端需求的集郵市場,使郵市這個美麗的“肥皂泡”終于爆裂。一下子,集郵似乎失去了市場,失去了需求。然而,在廣大鄉(xiāng)村、邊遠地區(qū),甚至在許多的縣、市,卻根本見不到新郵的影子,許多潛在的市場成為被集郵遺忘或忽視的角落。這樣,集郵又怎樣創(chuàng)新,又何談服務大眾呢?
所謂服務大眾,并不是集郵向大眾推銷什么,而是大眾需要什么,集郵就提供什么;什么是群眾所需,什么就有市場。服務大眾本身就對集郵提出了創(chuàng)新的要求。沒有創(chuàng)新的集郵,是不能適應時代發(fā)展和大眾需要的。不論我們的集郵文化產品,還是建立在集郵文化產品基礎上的集郵精神產品,包括集郵研究、集郵展覽、佳郵評選等高級集郵文化活動,都應積極地適應這個發(fā)展的需要。因為這是大眾和社會的需要,也是市場和集郵自身發(fā)展的需要。
當然,集郵文化有其自己的特殊性,集郵在服務“兩個面向”的過程中,也必須以郵政科學發(fā)展為前提,比如新郵面值和發(fā)行量應以郵政生產經營的實際需求為重要依據,新郵必須在郵政通信領域正常使用等等。值得注意的是,紀特郵票不能忽視郵政這個主業(yè)市場,更不能忽視廣大郵政用戶這個群體巨大的潛在能量。相反還應該積極發(fā)揮這個傳統(tǒng)優(yōu)勢,通過努力擴大郵政服務來擴大集郵文化影響,并反作用于郵政事業(yè)。與此同時,還要主動創(chuàng)新集郵方式方法,改革以集郵展覽為主的群眾性集郵文化活動,在求新求變中吸引大眾,適應需求,在服務“兩個面向”中不斷走向壯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