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雕塑藝術中佛教造像的鑒定方法
發(fā)布:2009-12-22 16:35:27 來源:賓縣百姓網(wǎng)-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:佚名
造像是古代宗教雕塑藝術的一個類別,一般是指佛教或道教單獨成件的雕塑作品。我國的佛教造像是伴隨著佛教的傳入而生的,其在東漢時已出現(xiàn),南北朝時大盛。其取材有銅、石、泥鐵、木、玉等,以圓雕為主,也有高浮雕和淺浮雕。除單體造像,還有石窟造像,這些造像,造型優(yōu)美,技藝高超,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。 佛教造像一般可分為四類。一是佛像。小乘佛教認為只有釋迦牟尼才是佛。大乘佛教認為天地四方有無數(shù)的佛,每個佛又可以有許多化身。我國佛造像北朝以來以釋迦牟尼(它有三種化身,即法身、扳身、應身),阿彌陀佛,四方佛即東方香積國阿(*)佛、南方歡喜國寶相佛、西方極樂國無量壽佛、北方蓮華莊嚴國微妙聲佛,七佛即毗婆尸佛、尸棄佛、毗舍婆佛、拘樓孫佛、拘那含佛、迦葉佛,釋迦牟尼佛,千佛像為主(隋唐以后又增加了密宗的東方藥師佛、七佛藥師像、熾盛光佛)等,二是菩薩,即尚未成道的佛。主要有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大勢至等菩薩。三是佛的弟子和羅漢像。是常見的是塑在釋迦牟尼兩側的迦葉和阿難。四是八部護法像,即佛教中八種護法神怪,如各種天王、伎樂天等。另外,還常出現(xiàn)供養(yǎng)人的形象,即那些出資雕造佛者的形象,其有僧侶和世俗人。
佛教造像隨著佛教的流變以及社會風尚,觀念的變化而呈現(xiàn)出不同的歷史風貌造像,因佛教從印度傳入不久,仍受著犍陀羅藝術的深刻影響,其佛造造像的面容為高鼻通額,薄唇卷發(fā),呈印度人的形象,其服飾為薄衣貼體,或身著通肩大衣,蓋在兩肩,且隨著身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線,領口處的披巾自胸前披問肩后;或身著偏祖右肩式服飾,即衣服從左肩斜披而下,裸露右胸和右肩,這些都是印度犍陀羅藝術的特征。這一時期的造像,在雕鑿上粗放豪邁,刻工剛勁有力。
北魏中期和晚期,佛教造像已經(jīng)表現(xiàn)出明顯的中國化。其面龐一般顯得瘦削清秀,表情自然活潑,那“秀骨清相”中透露出中國魏晉以來士大夫的審美情趣。衣服出由袈裟式的偏衫發(fā)展為方領下垂、寬衣博帶式的外衣,成了衣袂飄楊的“冕服式”中國長袍。此時佛教造像開始從生活中汲取營養(yǎng),而適應社會的審美要求和倫理觀念,逐漸形成了中國獨特的造像藝術。例如菩薩造像突破了印度佛教“潔身無性”的造像原則,創(chuàng)造出各式端莊秀麗的女身菩薩像,并披上了漢族婦女流行的披帛。
隋唐進期,我國佛教造像的民族風格越來越濃厚,人格化、世俗化體現(xiàn)得越來越明顯,并且把繪畫與雕塑藝術結合起來,色彩日趨豐富,技巧更加嫻熟,人物刻劃相當細致準確。尤其是唐代造像,更加精致完美,絢爛成熟。雖然它們只是重復一些固定的宗教內容,但同一定名的佛或菩薩都不斷在現(xiàn)不同的形象。如一尊菩薩石造像,其頭戴華飾,身掛飄帶,乳房及上腹裸露,面部表情溫厚親和,體軀豐腴光潤,極具唐代女性的風瓷。其適度的人體比例,自然的形態(tài)則很可能是以當時的真人為范本的。
唐代以后,由于我國佛教史上出了以建立宗派、傳譯佛經(jīng)、發(fā)展寺院經(jīng)濟為主的新階段,單純的金銅、石造像較前減少,木雕、鑄鐵造像漸次流行。五代宋初,隨著禪宗思想的勃興,普遍流行觀音、羅漢、祖師等像的造作,布袋和尚式的彌勒也開始出現(xiàn)。此時的禪宗佛像,造型上更加擺脫了佛教儀軌的嚴格限制,特別是觀音菩薩等,更是不守一格,出現(xiàn)了許多新樣式,并帶有成熟的封建文明與哲理氣息。元代統(tǒng)治階級信奉喇嘛教,但對其它宗教信仰采取寬容態(tài)度,因而傳統(tǒng)的佛教藝術仍得到繼承和發(fā)展。同時,喇嘛教作為佛教的派(密宗),與傳統(tǒng)佛教各宗(顯宗)并存,使佛教造像亦有增益。“漢式造像”繼承了唐宋傳統(tǒng)風格,漢化佛教特征更加明顯;“梵式造像”受到印度巴拉王朝作風的影響,有其特定的儀軌,雖與“漢式造像”有些共同點,但從外表形象到內在的精神狀態(tài),從面型、體型、姿態(tài)、服飾、執(zhí)物,到背光、蓮座乃至龕形,大多顯露出梵式喇嘛教造像的特征。到了明代,東傳的“梵式”已與“漢式”融合一起,佛教造像進一步漢化。清代,“梵式造像”與“漢式造像”并存不悖,各領風騷。特別是一些鎏金銅造像,制作精美,光彩奪目,有的還鑲嵌珍珠寶石,十分寶貴。
佛教造像的時代與真?zhèn)舞b定方法,要掌握各個歷史時期的造像特征,要從造像的材質、造型、面目、服飾、姿態(tài)以及刻工、文字、石刻造像的著錄,流傳經(jīng)過等綜合考察。一般來說六朝和隋唐時代的石造像,其設計獨具匠心,人物比例得當,形象生動活潑,刀法嫻熟,做工精細。而民國以來的仿造 者往往只取其形,不得其神韻,其刀法粗劣,面目和衣紋雕鑿得不細至,顯得笨拙,缺乏靈氣。另外,早期石造像流傳至今,則有侵蝕,文字模糊或有風化現(xiàn)象,這些均為自然所為而非人工所能及。
石佛頭作為文物和古代藝術品具有重要的收藏、研究和欣賞價值。北魏及隋唐的佛頭真品,制作雖精,但手法簡潔明快。神情恬靜敦厚,冷峻含蓄,而又具有慈祥的會心式的微笑,其面目的造型是清秀而略豐滿;明清佛頭造型顯得庸俗。其近現(xiàn)代仿制品,缺乏莊雅深沉的內在力。因此,鑒別真假石佛頭重點觀察其刻工及面目、頭飾等;另外,石佛頭大都是盜寄存割的,其鼻子或其他有棱角之處一般有摔碰遺留的痕跡。
石刻造像的作偽,或用硫酸刷于石上使其表面蝕去一層,并使風吹雨淋變舊;或在其表面涂上白礬和黃土的混合物,使呈一層銹色;或將其投入大煙加白礬的水中煮沸,使其表面產生銹色;或將其投入藤黃加白礬的水中煮沸,使表面產生解色;或用火熏使其變舊等,其鑒定方法是:用堿加開水洗刷石刻造像表面,看其外表銹色是否脫落。若容易脫落者,則是偽銹;真品的銹不易脫落,尤其是邫筋銹,銹色發(fā)白,形狀像樹根,不易偽作。新作偽品在線條及棱角之處有明顯的新刻刀痕。
銅造像的真?zhèn)舞b定還要注意研究其銅質和銹色。六朝及隋唐的銅造像,其用銅較為純正,仿制品銅中常有雜質,仿品大顯得粗笨、缺乏真品的精巧之氣,而且大多數(shù)表面顏色發(fā)烏。從銹色上觀察,儀器的作銹是薄薄的一層黑色或綠色的銹斑包著棱角分明的銅像,透過銹色可看到佛像是新作的。鎏金的造像因成本太高,目前仿制太少。早期鎏金佛像因年代久遠,一般都存在一些磨蝕的地方,而不會像新制作的“賊亮”。另外,銅造像的仿品一般有焊接的痕跡,面目及衣紋模糊不清等特點。
宗教是精神寄托,佛教造像則是這種寄托的載體,其在文物藝術品市場有著極穩(wěn)定的地位。尤其是近年來,東方石刻造像在國際文物市場日益被看好,價格暴漲,致使全國田野石刻文物特別是石佛頭被盜割案急劇上升。1997年4月,國家文物局頒發(fā)了《關于加強田野石刻文物安全工作的緊急通知》,加強石刻文物的保護,打擊盜竊犯罪,佛教造像文物藝術品有著廣泛的前景。
佛教造像隨著佛教的流變以及社會風尚,觀念的變化而呈現(xiàn)出不同的歷史風貌造像,因佛教從印度傳入不久,仍受著犍陀羅藝術的深刻影響,其佛造造像的面容為高鼻通額,薄唇卷發(fā),呈印度人的形象,其服飾為薄衣貼體,或身著通肩大衣,蓋在兩肩,且隨著身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線,領口處的披巾自胸前披問肩后;或身著偏祖右肩式服飾,即衣服從左肩斜披而下,裸露右胸和右肩,這些都是印度犍陀羅藝術的特征。這一時期的造像,在雕鑿上粗放豪邁,刻工剛勁有力。
北魏中期和晚期,佛教造像已經(jīng)表現(xiàn)出明顯的中國化。其面龐一般顯得瘦削清秀,表情自然活潑,那“秀骨清相”中透露出中國魏晉以來士大夫的審美情趣。衣服出由袈裟式的偏衫發(fā)展為方領下垂、寬衣博帶式的外衣,成了衣袂飄楊的“冕服式”中國長袍。此時佛教造像開始從生活中汲取營養(yǎng),而適應社會的審美要求和倫理觀念,逐漸形成了中國獨特的造像藝術。例如菩薩造像突破了印度佛教“潔身無性”的造像原則,創(chuàng)造出各式端莊秀麗的女身菩薩像,并披上了漢族婦女流行的披帛。
隋唐進期,我國佛教造像的民族風格越來越濃厚,人格化、世俗化體現(xiàn)得越來越明顯,并且把繪畫與雕塑藝術結合起來,色彩日趨豐富,技巧更加嫻熟,人物刻劃相當細致準確。尤其是唐代造像,更加精致完美,絢爛成熟。雖然它們只是重復一些固定的宗教內容,但同一定名的佛或菩薩都不斷在現(xiàn)不同的形象。如一尊菩薩石造像,其頭戴華飾,身掛飄帶,乳房及上腹裸露,面部表情溫厚親和,體軀豐腴光潤,極具唐代女性的風瓷。其適度的人體比例,自然的形態(tài)則很可能是以當時的真人為范本的。
唐代以后,由于我國佛教史上出了以建立宗派、傳譯佛經(jīng)、發(fā)展寺院經(jīng)濟為主的新階段,單純的金銅、石造像較前減少,木雕、鑄鐵造像漸次流行。五代宋初,隨著禪宗思想的勃興,普遍流行觀音、羅漢、祖師等像的造作,布袋和尚式的彌勒也開始出現(xiàn)。此時的禪宗佛像,造型上更加擺脫了佛教儀軌的嚴格限制,特別是觀音菩薩等,更是不守一格,出現(xiàn)了許多新樣式,并帶有成熟的封建文明與哲理氣息。元代統(tǒng)治階級信奉喇嘛教,但對其它宗教信仰采取寬容態(tài)度,因而傳統(tǒng)的佛教藝術仍得到繼承和發(fā)展。同時,喇嘛教作為佛教的派(密宗),與傳統(tǒng)佛教各宗(顯宗)并存,使佛教造像亦有增益。“漢式造像”繼承了唐宋傳統(tǒng)風格,漢化佛教特征更加明顯;“梵式造像”受到印度巴拉王朝作風的影響,有其特定的儀軌,雖與“漢式造像”有些共同點,但從外表形象到內在的精神狀態(tài),從面型、體型、姿態(tài)、服飾、執(zhí)物,到背光、蓮座乃至龕形,大多顯露出梵式喇嘛教造像的特征。到了明代,東傳的“梵式”已與“漢式”融合一起,佛教造像進一步漢化。清代,“梵式造像”與“漢式造像”并存不悖,各領風騷。特別是一些鎏金銅造像,制作精美,光彩奪目,有的還鑲嵌珍珠寶石,十分寶貴。
佛教造像的時代與真?zhèn)舞b定方法,要掌握各個歷史時期的造像特征,要從造像的材質、造型、面目、服飾、姿態(tài)以及刻工、文字、石刻造像的著錄,流傳經(jīng)過等綜合考察。一般來說六朝和隋唐時代的石造像,其設計獨具匠心,人物比例得當,形象生動活潑,刀法嫻熟,做工精細。而民國以來的仿造 者往往只取其形,不得其神韻,其刀法粗劣,面目和衣紋雕鑿得不細至,顯得笨拙,缺乏靈氣。另外,早期石造像流傳至今,則有侵蝕,文字模糊或有風化現(xiàn)象,這些均為自然所為而非人工所能及。
石佛頭作為文物和古代藝術品具有重要的收藏、研究和欣賞價值。北魏及隋唐的佛頭真品,制作雖精,但手法簡潔明快。神情恬靜敦厚,冷峻含蓄,而又具有慈祥的會心式的微笑,其面目的造型是清秀而略豐滿;明清佛頭造型顯得庸俗。其近現(xiàn)代仿制品,缺乏莊雅深沉的內在力。因此,鑒別真假石佛頭重點觀察其刻工及面目、頭飾等;另外,石佛頭大都是盜寄存割的,其鼻子或其他有棱角之處一般有摔碰遺留的痕跡。
石刻造像的作偽,或用硫酸刷于石上使其表面蝕去一層,并使風吹雨淋變舊;或在其表面涂上白礬和黃土的混合物,使呈一層銹色;或將其投入大煙加白礬的水中煮沸,使其表面產生銹色;或將其投入藤黃加白礬的水中煮沸,使表面產生解色;或用火熏使其變舊等,其鑒定方法是:用堿加開水洗刷石刻造像表面,看其外表銹色是否脫落。若容易脫落者,則是偽銹;真品的銹不易脫落,尤其是邫筋銹,銹色發(fā)白,形狀像樹根,不易偽作。新作偽品在線條及棱角之處有明顯的新刻刀痕。
銅造像的真?zhèn)舞b定還要注意研究其銅質和銹色。六朝及隋唐的銅造像,其用銅較為純正,仿制品銅中常有雜質,仿品大顯得粗笨、缺乏真品的精巧之氣,而且大多數(shù)表面顏色發(fā)烏。從銹色上觀察,儀器的作銹是薄薄的一層黑色或綠色的銹斑包著棱角分明的銅像,透過銹色可看到佛像是新作的。鎏金的造像因成本太高,目前仿制太少。早期鎏金佛像因年代久遠,一般都存在一些磨蝕的地方,而不會像新制作的“賊亮”。另外,銅造像的仿品一般有焊接的痕跡,面目及衣紋模糊不清等特點。
宗教是精神寄托,佛教造像則是這種寄托的載體,其在文物藝術品市場有著極穩(wěn)定的地位。尤其是近年來,東方石刻造像在國際文物市場日益被看好,價格暴漲,致使全國田野石刻文物特別是石佛頭被盜割案急劇上升。1997年4月,國家文物局頒發(fā)了《關于加強田野石刻文物安全工作的緊急通知》,加強石刻文物的保護,打擊盜竊犯罪,佛教造像文物藝術品有著廣泛的前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