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09年12月31日晚,一位好書記———浙江省安吉縣梅溪鎮(zhèn)石龍村黨委書記,一位年僅44歲,有著25年黨齡、擔任15年村干部的林萍,在連續(xù)落實村 道建設掃尾工程的途中,因勞累過度,騎著電瓶車一頭沖進了池塘里,永遠地離開了她一生呵護的親人與村民,離開了她一生摯愛的美麗鄉(xiāng)村。
村民們潮水般地涌向醫(yī)院、殯儀館……
這么好的人怎么說走就走了呢?
村民們自問自答:“林書記是累了,她是累的。”
8年里,她處理的難事數(shù)不清
2009年,是石龍村歷史上最為忙碌的一年。
環(huán)村道路拓寬工程、美麗鄉(xiāng)村建設、白茶飄香精品帶、污水處理廠選址新建、神游塢戶外運動大本營項目,還有國家重點工程的高壓塔基建設和川氣東送管道過境等。
一共9項重點工程,項項涉及土地或資金。這還不包括市級文明村、市級生態(tài)村、市級民主法治村、縣級文化體育示范村、縣級信用村、新農村建設信息化村等的創(chuàng)建考核。
件件項目年底前落實,仗仗是硬仗,沖鋒陷陣的是林萍帶領的村兩委會班子,一共5個人,包括3年前引進的大學生“村官”。
具有奮勇拼搏、開拓進取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的林萍,把工作當成事業(yè)來干。她拼搏奮斗在一線,凝心聚力建設美麗鄉(xiāng)村,致力打造安吉東大門第一村。
2009年夏天,村里結合新農村建設,創(chuàng)建“美麗鄉(xiāng)村”,計劃建一幢綜合服務樓和一個村民休閑廣場,項目剛啟動就被迫擱淺。規(guī)劃中的這片土地,有6畝地 屬于本村的漲子塢自然村,涉及到8戶村民的承包地。村民組長章明毅找到林萍:“這次事情難辦。”原因是前幾年在省道改道及招商項目安置拆遷戶時,該組已被 征用過一些土地,多數(shù)農戶認為當年的征用費過低吃了虧,這次必須提價。
林萍當即召集村兩委成員開會。她說,項目擱淺就意味著整個中心村規(guī)劃成了一紙空文,而村民抬高地價,以后發(fā)展需要就沒法操作,再難也要把這事“啃”下來。
在林萍的帶領下,村兩委班子成員白天在村里上班,晚上就到漲子塢自然村的群眾家里走訪。“那段時間,天氣十分炎熱,林萍每晚都要堅持走訪到十一二點鐘。 一個星期的時間,硬是讓50多戶村民心平氣和地簽了字。”事后,村黨委委員張維臣說:“這么多年過來了,我沒見過有她解不了的難題。”
創(chuàng)建美 麗鄉(xiāng)村,村莊環(huán)境整治是關鍵。她組織黨員群眾,大力實施道路沿線兩旁綠化,村級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池凈化處理等環(huán)境提升工程,F(xiàn)在石龍村內主干道和入戶道 路硬化率達到100%,35盞路燈全部安裝到位,新增綠化面積1.3萬平方米,全村865戶村民基本配備了凈化系統(tǒng)衛(wèi)生間。
近年來,良好的發(fā)展環(huán)境吸引了27家企業(yè)先后落戶石龍村,總投資額超過10億元,讓村民們實現(xiàn)了在家門口就業(yè)。2009年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不到5000元,增加到13548元。
“農村工作太平凡了,也太煩瑣了,她處理了多少難事,沒人統(tǒng)計過,也統(tǒng)計不清。”1984年進入村班子,曾擔任過村書記、村主任的張維呈對此不勝感慨,“事實證明,她比我干得好。”
追求完美,她做到了忠孝兩全
大家與小家,是林萍多年來夢里夢外牽掛的兩個家。土生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這位農家女兒,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村莊更美,村民更富,生活更幸福。
如今,窮山溝成了富裕村。
村里大部分人家蓋了新房,一幢幢農家別墅如雨后春筍。然而,林萍仍住在16年前蓋的兩間小樓里,但她心里踏實了。
“打造安吉東大門第一村。”是她代表村班子向100多名黨員、3000多名村民作出的承諾。眼下藍圖初現(xiàn)的當口,林萍自然是挺了再挺,熬了再熬。
“過了這陣子就好了,請假3天,關掉手機,好好睡一覺。”半個多月來,常感頭暈目眩、胃部難受的她,就是這樣鼓勵著自己。
讓林萍牽掛著的,還有她年邁的媽媽。自從4年前父親去世后,母親更想女兒了,林萍怎會不知道,可她實在是脫不開身。對于村干部來說,常年“只有星期一,沒有星期天”。
相距不到1公里,算起來林萍已經4個多月沒進過母親的家門了。最后一次見到老人,那還是一個月前的事。那天,她去鎮(zhèn)上辦事,在街上遇見了母親?吹嚼先 身上穿的衣服破舊又不合身,她心里一陣酸楚,忙拉著進了商場,選了一件紫色的外套和一雙絳紅色的襪子。而這次,卻成了林萍為母親盡的最后一份孝心。
林萍還有一位寡居多年的婆婆。家里只有她記得婆婆的生日是農歷七月初一。每逢生日那天,林萍總要陪著丈夫帶著女兒到婆婆家吃頓飯。惟獨最近的一個生日,她忙得顧不上,只得讓丈夫送去了200元錢,事后多次向婆婆表示歉意。
30歲那年,林萍被村里“逼”上了村婦女主任的崗位。從小因為怕狗,晚上不敢出門的她,卻干上“天下第一難”的計生工作。她利用晚上村民在家時上門做工作,成了她的工作方法。
2002年1月,林萍成為村里第一個女書記。當選的那一天,她一進家門就抱住丈夫盧成雄哭了。不知原因的丈夫一時手足無措,只是緊緊地抱著。
“村里賬上只有165塊錢,欠債6萬多元,連明天黨員會的補貼都發(fā)不出,讓我怎么辦呀。”林萍終于說出了心里的苦惱。
“家里的錢不是你保管的嗎?”當時還不知道妻子當了村書記,盧成雄提醒:“你先花了再說。”丈夫的一句話,讓林萍破涕為笑。
8年了,整天為村里忙碌的林萍,惟一補償丈夫的,便是她每天堅持回家做飯,一頓早飯,一頓晚飯,雷打不動。
熟悉林萍的人都知道,她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,一生盡心做著忠、孝兩件事。
這一天,整個村子的人都哭了
1月2日,寒風凍淚,枯草過霜,石龍村在嗚咽。
清晨,村民們紛紛走出家門,站在道路兩旁,或加入到長長的送葬隊伍中,送別他們的好書記林萍。
兩夜幾乎沒有合眼的賴文容走在隊伍中。身患嚴重糖尿病的她,每天必須注射胰島素后才出門,這一天她顧不上打針,一大早就趕到林萍家。
多年來,賴文容視林萍為親姐姐。“丈夫去世后,林萍常常買了衣物來看我們母女,比親姐姐還好。”
今年41歲的賴文容與林萍娘家是一個自然村。平日里,她倆姐妹相稱。不幸的是,賴文容一直患重病,長期依靠藥物維持生命。3年前,丈夫因車禍去世,她與 女兒相依為命,生活窘迫。為了解決她家的困難,林萍按政策替她們申請了低保,又四處幫助聯(lián)系,最終找到一家企業(yè)結成幫扶對子,解決了賴文容女兒的就學問 題。
呆呆地站在道路旁,石柏榮老淚縱橫。76歲的石柏榮老人是村里的拆遷安置戶,因為曉墅工業(yè)功能區(qū)建設,他于2007年搬進了新居。新家的 周圍環(huán)境好,自來水通到家,道路寬敞整潔,早上出門不遠就能買菜,還有早點鋪,就像住在城里一樣。兒子和孫子進企業(yè)當了保安和技術員。
“現(xiàn)如今好日子剛開頭,你卻走了,連我們家的水也沒喝上一口。”石柏榮老人哽咽著說。
“林書記,你讓我看遠點,我現(xiàn)在看到了。”走在送行的人群中,雞籠山自然村村民陳親群哽咽著說道。
當初,陳親群認為拆遷賠償標準太低,不愿意為工業(yè)項目騰地。村干部多次上門,都被他拒絕了。當晚,林萍就早早趕到陳家,同夫妻倆拉家常。在交談中,林萍得知陳親群不是不支持拆遷,是因為他家養(yǎng)殖的獺兔沒有地方轉移,如果放棄獺兔養(yǎng)殖,擔心今后的生活。
“眼光要放遠一點,眼下犧牲一點,項目引進來,就業(yè)就能在家門口得到解決,還可以搞一點其他經營。”
陳家搬遷后,林萍路過陳家常進去坐坐,鼓勵陳親群設法創(chuàng)業(yè)。有一次,陳親群提出想在中心村建一家公共浴室,苦于一時資金緊張。林萍認為這是一條致富的好路子,第二天從親戚家湊了5萬元現(xiàn)金送到陳親群手中。
2008年10月,陳親群新建的浴室開張了。“一年下來,效益也可以,可你幫借的錢都還沒來得及還上。”
清正廉潔,她做事以民為先
林萍,是一個公而忘私、干凈干事的人。身為一名黨員干部,她襟懷坦白,對黨忠誠,在任何時候、任何情況下,她都能大事講原則,小事講風格;面對不正當利益,能夠經得起考驗;她在困難面前不退縮,關鍵時刻沖在前,始終保持著一名共產黨員的浩然正氣。
在1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,盡管林萍只是一個村書記,但她在工作中從不失原則。林萍親戚朋友眾多,面對征地拆遷、項目推進中的各種阻撓,她敢于突破情面觀 念,正義凜然、剛正不阿。近幾年來,隨著工業(yè)功能區(qū)發(fā)展布局的需要,村內工程建設項目逐步增多,但她始終頭腦清醒,意志堅定,堅決不給自己的親戚朋友特殊 關照。林萍的丈夫在一家建筑公司協(xié)助管理項目,但她從來不為丈夫的工作向企業(yè)主和園區(qū)企業(yè)說過一次情。面對日益壯大的村級經濟實力,她作為村書記,始終做 到慎獨慎微,嚴格管好每一筆進賬和開支,嚴格執(zhí)行村級財務公開制度,贏得了群眾的一致好評。“她是一位沒有私心的好書記,在村里做工作,面對的是左鄰右 舍,接觸的人里面都是沾親帶故的,稍有私心就會處理不公。但是,她堅持公平、公正,正是這種不帶私心的風格贏得了村民的尊重。”村主任林運森這樣評價林 萍。
“做官先做人,萬事民為先。”10余年來,她與群眾同呼吸共甘苦的作風一直沒有改變過,無論什么時候,碰到了什么困難,她都與全村百姓一 起并肩奮斗。一名好干部關鍵時刻就是要站得出來、豁得出去,群眾心中自有一桿秤。林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履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