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人畫的特點
言之有物
古時的文人畫不是忙三火四畫出來立馬就要賣錢的,而是興之所至,信筆拈來,承載的是亦憂亦樂,表達的是真性真情。所以后人才能從八大山人的鷹眼中看出睨藐不屑來。
學養(yǎng)深厚
封建士大夫既是經(jīng)科舉制度層層選拔上來的,那么文才必須是為官的基礎。要想胸有韜略,腹中需壘起萬卷詩書。這樣的人畫出畫來,不叫“文人畫”也會文氣十足。
格調高雅
翰墨丹青古來即稱“雅好”,“雅”人之“好”的標尺,就是格調。這和畫家的人品有一定的關系,但不是全部,更重要的是畫家接受的教育和所處的環(huán)境。對格調的賞析與賞析者的品位有極大的關系,即俗語所說“好畫還需識者看”。
文人畫是一種綜合型藝術,集文學、書法、繪畫及篆刻藝術為一體,是畫家多方面文化素養(yǎng)的集中體現(xiàn),尤其和書法的關系更為密切。書法中的點、線和筆畫間組合不但是構成藝術形象的基本元素,而且是重要的、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欣賞對象。運筆的疾徐輕重,點線的疏密粗細所形成的特有的節(jié)奏和韻律,要能體現(xiàn)出畫家創(chuàng)作過程中特有的心態(tài)、氣質和個性,并將這些與所表現(xiàn)的事物的形神有機地結合起來,做到心手相應,氣力相合,跡雖斷而氣連,筆不周而意周。
在色彩和水墨上,文人畫更注重水墨的運用,講究墨分五色。王維之所以受到蘇軾、董其昌的極力推崇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后期創(chuàng)作中開水墨畫的先河。文人畫家所以重水墨而輕色彩,這同中國傳統(tǒng)繪畫的藝術觀念和審美觀念有直接關系,即傳統(tǒng)繪畫一直不曾把真實地再現(xiàn)事物的表象作為創(chuàng)作目的,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內在神韻作為最高的藝術追求。基于這種宗旨,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學思想,即摒棄華艷,唯取真淳,講究繪事后素、返樸歸真、大巧若拙等等,這些都成為文人畫家在藝術上的自覺追求。
文人畫特色和體系的形成,又與文人士大夫將繪畫視為精神調節(jié)手段有關,創(chuàng)作對這些畫家來講,起到的不過是一種精神舒絡的作用,這樣,不為物役,不被法拘,以最簡單的工具(筆、墨、紙),最概括的語言(黑、白、灰3色),傳達出最深切的感受,就成為創(chuàng)作中的必然的選擇。